找到相关内容3752篇,用时1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问:梦依何而生?

    迷失于清净觉的心念,表现为凡夫的各种安想、知见、不平等心、贪心等...

    佚名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05/10021677493.html
  • 问:为什么福慧双修才能成佛?

    也证不到,充其量只能得点人天福报。没有智慧,说明没有开悟,没开悟又如何谈修行?盲修瞎炼又怎能成就?许多没有智慧的修行者,虽然心都特别真诚,也非常精进,但正是因为知见上的偏差,却总是在偏道上精进,越业进...

    佚名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05/10133478093.html
  • 答:何谓“以心印心”?

    问: 何谓“以心印心”? 答: 禅师传授禅法,先要看弟子是否可以接受心法,担当传灯的使命。所谓“印心”就是印证他的知见、契悟的道是否正确,如其所悟的“道”与老师的“道”相契合,就为“印心”。印即是印可,心是本心。既见自己的本心,当然也知道别人所契悟的本心,所谓...

    佚名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05/20465380681.html
  • 妙祥法师答:什么是真正的参学?

    没有。所以说真正参学就是心不动,老实。按照戒律去做,就是真正的参学。真正的参的地方,就是去掉你的知见、无明和贪嗔痴,那就是参学。...

    佚名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10/08301091515.html
  • 如本法师答:天台宗所立之三惑,何谓三惑?

    如本法师答: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名为三惑。凡夫、声闻、缘觉、菩萨,尚未证成无上佛道,因而拥有的一切迷惑。 见思惑是凡夫的迷惑,见思惑中的见惑是知见的迷惑,如身见边见等五不正见,思惑是思想上的迷惑,如贪嗔痴慢疑等五烦恼,声闻缘觉行人若断了此二惑,即能证得阿罗汉果(梵语arahat),出离三界。 尘沙惑是菩萨的迷惑,菩萨化度众生,如果不通达如尘如沙的无量法门,则不能完成教化众生的事业,...

    如本法师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12/16122894740.html
  • 安乐行品别行序

    皆成佛道也。一则劝募法师,发心弘法,将此无上妙法,传流于后世,使令灯灯相续,化化不绝也。亦即法华经之二大要义也。   夫世尊出世,唯以一大事因缘;所谓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也。而以众生福薄慧浅,障重垢深,一时不能顿开。故不得不曲顺机宜,方便说法,为实施权,开一为三。为声闻机,说四谛法;为缘觉机,说十二因缘;以开其大乘之知见。为菩萨机,说六度万行;以开其二乘之知见。由阿舍法会,而接以方等法会,进以...

    道源法师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08/08381389773.html
  • 僧肇、王玄览“无知论”辨析

    ,即使人类总是具有认识能力,但是认识的过程和结果,均是缘生之物,这样的知与见不是永恒存在的“常知”和“常见”。   王玄览相对于这种知与见,又提出了另一种“知”。他在《玄珠录》卷上中这样说:“即知见等法为可道,知见性空为真道,知见无边为大身,似见为大眼,似声为大耳,识所知为大心,大心性空为解脱。”7在这一段话中,他指出,如果运用知见看到万事万物都是道应之物的话,就是体悟到了“可道”;但是,如果...

    李娅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1/08261993675.html
  • 试论宗杲看话禅的禅学背景

    过分依赖古人公案的公案禅导致差别知见大多,默照禅又流于静现默照,而且无论是公案禅的种种差别的虚浮知见还是默照禅的所谓稳实知见都容易陷于知见执著,无论是当时的公案禅还是默照禅都有脱离实际生活求究竟解脱的倾向,因而都不是正知见。宗果特别强调要在生活实际中获得对最高本体的究竟而真实的证悟,他认为这才是佛教禅学的真正精神和慧命所在。   关键词:宗杲 看话禅 公案禅 默照禅 知见 实证   有关大意...

    伍先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341160471.html
  • 由生死苦难而发菩提心

    由生死苦难而发菩提心  净 义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是学道通途”  ——明朝,彻悟禅师  法华经上说: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这一大事因缘便是:令诸众生,开佛之知见、示佛之知见、悟佛之知见、入佛之知见。  然而,什么是“佛之知见”呢?  然我们初接触佛法,到发菩提心,乃至成等正觉,修行学佛的目的也只是“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尔!但是这却含盖三藏、十二部一切佛教经典的义涵。不论小乘、...

    净 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545567061.html
  • 佛学、心理学与个人成长

    如实了知),便生起眼、知识、智慧、如实知见和光明。   “这就是感受的生起”:如是比丘,于此从前不认知的事(能够如实了知),便生起眼、知识、智慧、如实知见和光明。   “这就是感受生起的法则”:如是比丘,于此从前不认知的事(能够如实了知),便生起眼、知识、智慧、如实知见和光明。   “这就是感受的息灭”:如是比丘,于此从前不认知的事(能够如实了知),便生起眼、知识、智慧、如实知见和光明。...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54252713.html